小米:太极拳功夫与价值,标准不同,争论无实际意义

在太极拳界内,《拳论》被视为衡量太极拳功夫的公认标准。

然而,拳论中的着数、劲力以及神明这三个层次的功夫及其所达到的境界,主要是为太极拳习练者提供的修炼纲领,尤其是神明境界,它代表着习练者至高无上的追求目标。

一羽不加,蝇虫不落,空空净净最难求,达到神明境界的人凤毛麟角,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是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

我们不是不要拳论,而是需要以拳论为纲的修炼,通过修炼,不仅可以提高技击的拳术,还可以通过去掉拙力、僵力,从而达到养精蓄锐、循经运气、开发潜能、康复养生和提高整体素质的效果。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太极拳功夫的认证应当以实际功能的运用作为衡量准则,这构成了功夫的核心价值所在。倘若脱离功能来讨论功夫,就如同盲人摸象般片面,容易导致争议不断,各执一词。

太极拳的功能是多元化的,不认可太极拳的功能多元化,一味地以个人门派的功夫层次,或只以个人的功能需求及其功力,而无视他人或其他门派的特点或功能论是非,都是片面有害的,也是争论不休的根源。

当下对于太极拳功夫,多以技击者的胜负为标准,例如技击者和竞技者与推手,养生,表演,悟道者的争论。

这种以技击胜负为标准的争论,脱离了太极拳功夫的多元性,也脱离了时代性的变迁。不但造成了业内的思想混乱,更引来了外行与内行的争论。如以MMA的擂台竞技为标准,对太极功夫的全盘否定与藐视,是普遍现象。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太极拳习练者日常并非遵循MMA(综合格斗)擂台赛的严格规则进行训练,因此,若突然要求他们按照这些规则上台竞技,显然有失公允。

反过来设想,如果MMA选手需遵循太极拳的推手规则进行比赛,其结果又会如何呢?再者,假使MMA界有人向武当派的陈师行发起挑战,而陈师行提出以轻功或剑术作为竞技项目,那些挑战者是否会望而却步呢?

功夫的境界与评判,应当根植于达成目标的价值之上,任何脱离目标与价值的讨论均属无谓之谈。譬如,将一位竞技比赛的冠军与一位通过太极拳修炼康复心脏病的患者相比较,探讨谁的功夫更胜一筹,实则意义不大,其结果不言而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正所谓技艺各有所长,不可跨界妄评。功夫的深浅,唯有在同目标、同领域内的行家之间比较,方能彰显其层次的意义。缺乏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的技艺比拼,皆无实际意义。

例如,在竞技场上,弱者能够战胜强者;在养生领域,练习者能够实现康复延寿;在表演者之间,参赛者能够多获金牌;在教学传承中,师长能培养出杰出弟子。

秉持开放务实的态度,以实际效果为衡量标尺,这才是太极拳的真功夫,也是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所追求与讨论的价值核心。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